簡化的懶人重點
克里奧爾人 Creole
在美國,’克里奧爾 Creole‘用來指在1803年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所有具有法屬路易西安納原住民血統的人。
一開始它指的是法國和西班牙移民在路易西安納的後代,用來和第一代區分。這個詞也被用在非洲人在路易西安納的的後代,
後來這個詞被細分為兩個項目:一是法裔克里奧爾,指擁有歐洲祖先的人;或是路易西安奈克里奧爾,指不同種族混血的後代。

早期爵士樂及紐奧良風格 Early Jazz & New Orleans Style
爵土樂可以稱為一種「混血音樂」,孕育於多元的人種及文化的結合之中。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公式:
Jazz = 來自非洲的美國黑人的工作歌(Work Song)+ 藍調(Blues)+ 散拍樂(Ragtime)+ 黑人銅管樂團(Brass Band)的進行曲(也是紐奧良的傳統葬禮遊行音樂)+ 歐洲古典音樂(Classic)
爵士樂的混血公式,如果很想用數理方式簡化的話。
如果要在上述的構成要素中再加一項的話,那就是福音詩歌(Negro Spiritual Gospel song)。
非洲黑人的生活幾乎與宗教密不可分,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巫師可說是某種型式的音樂家,同時,居民也慣舉行混合著歌曲與舞蹈的祭祀。黑人遷移到美國,在改信白人的基督教過程中,接觸到西洋的教會音樂,於是誕生了黑人特有的聖歌,也就是音樂結合自身傳統節奏的靈歌。
即興演奏為爵士樂的重要部份,這是由於當時黑人看不懂樂譜,幾乎全靠聽力演奏的緣故。
這小知識解釋到了,自己一直以來對於即興、爵士的印象與難以捉摸的程度。
紐奧良爵士時代
這時期的音樂特性保有今日爵士樂的所有構成要素,例如:沙啞的音色、不規則的節奏與重拍,以及隨著節拍而產生的即興演奏。
代表人物
傑利羅爾莫頓(Jelly-Roll Morton)
他是克里奧爾人 ( Creole ),這是歐洲殖民者與黑人的混血後裔人群。與有著更深色皮膚的非洲裔美國人相比,新奧爾良的克里奧爾人通常會接受到正規的音樂教育,能夠識譜、創作,並且擁有極敏銳的耳朵,聽到的音樂就能彈奏出來。莫頓也不例外。
他雖然不曾如他所言「發明」了爵士樂,但的確在 1902 年,他發明了左手大跨度伴奏——爵士樂演奏技法的一次重要革新與改良。
想認識更多關於果凍與爵士樂起源的趣事,可參考本站的另一篇文章:被《海上鋼琴師》錯解的爵士大師 Jelly-Roll Morton
代表作品
第一章 爵士樂的黎明
1900~1930年代
代表人物
從小常進出有色人種少年感化院的 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壯,綽號 Pops。

- 地區
紐奧良跨國密西西比河,朝芝加哥、紐約及堪薩斯。
- 風格
傳統爵士樂 Traditional Jazz / 古典爵士樂 Classic Jazz ,直到 1940 年代的現代爵士樂 Modern Jazz 之前。
- 演繹突破
- 將短號換成小號。
- 路易斯阿姆斯壯開創了 Scat 擬聲唱法,小號聲音轉化成人聲的第一人。
- 阿姆斯壯輕快的音樂叫作 Hot style 熱風格,席捲了1920年代的爵士樂界。
- 紀錄上最早的爵士樂演唱者。
代表作品
還有 順子唱比法國女聲好聽的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 法語版
協助傳播爵士樂的重要人物:Fletcher Henderson 弗萊特韓德森,在1920年代初期,最先將許多黑人演奏者(包括阿姆斯壯),介紹給紐約的白人觀眾。
黑人爵士樂傳播到白人爵士樂的四大因素
- 階級
- 勞動力
- 種族歧視
- 俱樂部
Duke Ellington 艾靈頓公爵
本名為 Edward Ellington,因為父親在白宮做事,從小就算是上流階層的人,衣著舉止講究優雅,故有了「公爵」的綽號。
特點
- 爵士樂界最早也最多產量的作曲家。
- 出身上流社會,也作曲,故與多數黑人爵士樂家不同,能貼近、吸引藝術圈、知識份子甚至是英國皇室的喜愛,也因此,其樂團成員長年皆為明星等級。
Harlem Jazz 哈林爵士樂
結合舞蹈、歌舞劇與音樂劇(百老匯),鋼琴演奏者較多,在紐約的大眾表演取向,比其他爵士樂流行,同時也是「黑人的文藝復興時期」,包括知名的白人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喬治蓋希文。
Gershwin 代表作之一: Summertime,以詠嘆調,描繪了黑人解放前,在白人家庭服務、顧小孩時,與白人生活的對比。
禁酒法
美國自1920~1933年間禁止喝酒,並頒佈了禁酒令,但是,這個制度反而招來地下酒家林立的後果後果。
禁酒法實施後,最賺錢的事就是釀私酒,在這種情況下,釀私酒與經營地下酒家就成了黑手黨這種犯罪組織的主要事業。
越是不准做就越要做,這就是人性。
你禁?我紙袋包起來喝,沒問題。
他們所經營的酒家爲了加強競爭力,提供了華麗的歌舞節目,同時不斷增加爵士樂團的人手,也因此帶動了 1930 年代大樂團的流行。

經濟大恐慌時期與 Swing 搖擺樂
1929年10月24日~1930年代中期
除了路易斯阿姆斯壯和艾靈頓公爵到歐洲巡迴演出,多數的音樂家,為了糊口,舉凡擦鞋、洗衣,能做什麼就做。
明亮愉快生氣盎然的 Swing 搖擺樂,在192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大恐慌復甦,而開始流行。
代表人物
黑管手(單簧管)、搖擺樂之王- Benny Goodman 班尼古德曼。
- 特點
以聽眾為主取代演奏者為主,開朗、親民、好懂、大眾化。
- 演繹突破
Benny Goodman 組樂團演奏 Swing,就成了 Swing Band,一直到搖滾樂之前,搖擺樂都是國民音樂。
- 社會貢獻
提升黑白融合與平等。
搖擺樂末期達到了黑白融合;自從 Benny Goodman (白人)在自己的樂團僱用兩名黑人樂手後,白人開始提高對黑人演奏者的關心。
至少在音樂上,認識到黑與白是同等的地位;此後,知名的樂團都會同時起用黑人與白人樂手。

代表作品
“Jazz” 「爵士」一詞的緣由
So… What & why “Jazz” is?
源自於,紐奧良的紅燈區,黑人之間對於做愛之類的性行為的俚語:
Charles 查爾斯 -> Chas 切斯 -> Jass 查斯 -> Jass it up! 吹得好!
查爾斯表示:…
Jazz it up!
類似加油和鼓舞的意思,就這樣一直稱為 Jazz 爵士囉!

第二章 偉大的過渡期
1940年代
Bebop 咆勃
代表人物
Charlie Parker 查理帕克、Dizzy Gillespie 迪吉葛拉斯比、Miles Davis 邁爾士戴維斯。
吧勃處於接近藝術性的層級,因此,關心咆勃的群眾已由一般大眾轉移到音樂家,也使得爵士樂失去了身為大衆音樂的支持。但是,咆勃音樂家真摯的音樂態度,卻也確保了爵士樂享有與古典音樂般的獨立性。
跟之前可以跳舞的舞曲樂式的爵士樂大不相同,既狂放又令人顫慄,因此,在 1940 年代當時,咆勃無法獲得今日這般經過時間沉澱後的正面評價,只能被視為是一種危險的企圖及不安定的革命。
也因此,咆勃從一開始,與其說被認定為具有革新性,倒不如說被視為一種無法受到多數人歡迎的旁門左道。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
Frank Sinatra
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大樂團開始衰退。
由於戰爭而無法營業的表演餐廳與舞廳等場所,因為須負擔沉重的賦稅,因而陷入經營困境;許多演奏者也被徵召上戰場,就在這個缺乏演奏者的過渡期,成為了歌手的全盛期。
特點
- 相對於在演奏曲衆多的爵上樂中,樂器演奏模擬得與人聲沒有兩樣,爵士歌手則是努力想要讓人聲聽起來像樂器。
- 人不需要那麼多了,也無法像之前的大樂團那麼多。
-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因為是有歌詞的歌唱,比較樂曲較容易理解,讓爵士樂邁向大眾化的推廣方向。
*一般在偏向能注意聽音樂,不只是當作百搭背景音樂時,點播 Vocal Jazz ,也的確較容易滿足平常沒聽爵士樂的聽眾的胃口。
爵士演唱 Jazz Vocals
在爵士樂上,經常以 Vocal 這個用詞取代 Singing,這是由於歌手們將自己的聲音當成一種樂器的緣故。爵士歌手是用唱的唱出旋律與歌詞,也與樂器演奏者有同等地位,可只用聲音展開即興演出。
代表作品
- 路易斯阿姆斯壯的 Heebes Jeebie。
- 路易斯阿姆斯壯跟艾拉費茲傑羅一起演唱的 Porgy & Bess。
第三章 Modern Jazz 現代爵士樂時代
1950年代
現代爵士樂,指的是跟過去比起來,具現代性的精緻爵士樂。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一股冷靜與安定的情緒,結合緩和緊張與真情感動的時代情感,並擴及至社會與文化的全體,爵士樂也受到這股情緒的影響。
談到1950年代的爵士樂時,不能忽略20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的影響;這個時期,古典音樂與爵士樂的結合,比起任何時代更為熱絡,爵士樂不再只是跳舞與喝酒的俱樂部文化,而是到了穿著燕尾服、在音樂廳演出的年代。
代表人物
- Miles Davis 邁爾斯戴維斯,以 Birth of the Cool 《酷派的誕生》專輯,揭開現代爵士樂時代的序曲。
Miles Davis 的生涯演進,幾乎就同等爵士樂的演進。
在爵士樂的歷史上,沒有藝術家能像 Miles Davis 發揮如此重大的影響力。
跨越 Jazz Rock 爵士搖滾 – Bebop 咆勃 – Hard Bop 硬式咆勃 – Cool Jazz 酷派爵士,都有 Miles Davis 的參與、改變。
- 現代爵士樂四重奏 Modern Jazz Quartet
現代爵士樂四重奏是個具有歷史的樂團,經過將近40年的歷史,他們始終維持一致的音樂性。尤其是主要成員鋼琴手約翰路易斯,他帶領了所謂的「第三潮流」(The Third Stream)運動,也就是結合現代爵士樂與巴哈(Bach)等級的古典樂。
而這個團體演奏的格調與氣質,所流露出的古典走向,就是 MJQ 與其他爵士樂團不同的重要之處。
MJQ 的音樂雖然接近酷派爵士的風格,不過,他們一方面累積了咆勃的經驗,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在悠閒的律動中展現張力的雙重性(鐵琴手米爾特傑克森,是 MJQ 裡咆勃的核心要素之一)。
Cool Jazz 酷派爵士與 Bebop Jazz 咆勃爵士的區別
- 跟咆勃風格複雜的和弦轉換比起來,明顯簡化的演奏就是酷派爵士,就是這麼簡單。
- 與其說咆勃與酷派是彼此相對的思潮,不如說他們是共存於相似時期的不同風格才對。
- 跟極富黑人特色的咆勃比起來,酷派爵士是種極具白人特色的感性音樂。當時不同於黑人依舊追求咆勃勃,白人音樂家從芝加哥爵士樂時期開始,就已經發展出酷派風格。
代表人物(Cool Jazz)
- 薩克斯風手 Stan Getz 史坦蓋茲、Charlie Parker 查理帕克。
- 小號手 Chet Baker。
- 鋼琴手 Dave Brubeck 戴夫布魯貝克,融合古典音樂,創作出當代名曲 Take Five 。
戰後的世界音樂中心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重要古典音樂作曲家們為了逃避迫害,紛紛大舉逃往美國,使得美國成爲「世界音樂的中心」。
爵士樂接受了古典音樂的風格,對酷派爵士風格, 以及 Avant-garde Jazz 前衛爵士樂的形成,都造成了影響。
第四章 從混亂中重生的爵士樂復興
Bossa Nova
這章節的內容要不是沒興趣,就是樂手或曲名曲風比較陌生無感,所以跳過書裡這部份的多數內容,只取有興趣的,及大家較有熟悉度的曲風:Bossa Nova。
關鍵字:二戰後到冷戰時期、嬉皮、黑人人權運動…等,但有一個主題很重要,不提不行!
Jazz Samba 爵士森巴(Bossa Nova!)
1960年代初,隨著自由爵士樂風格興起, 意味著爵士樂變得更難了。結果,爵士樂遠離了一般大眾,而爵士音樂家跟隨市場狀況,也開始尋找流行音樂的旋律風格。
這種音樂就是從巴西傳來的爵士森巴。1962年,查理博德 與史坦蓋茲一起發表的專輯 Jazz Samba,那一年的銷售量衝第一,打破所有紀錄。
爵士森巴,又名 Bossa Nova 巴莎諾瓦這種音樂類型的成功,使得低迷的爵士樂界再度恢復生氣。
代表作品
有沒有發現一個共通點呢?
兩首代表作品裡,都有前面 Cool Jazz 章節提到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Tenor Sax) Stan Getz 啊!是我點播薩克斯風爵士樂之中,覺得音色與吹奏風格最喜歡的薩克斯風手。

一般對於 Bossa Nova 的錯解
認為「巴西音樂甚至 Salsa, Tango 與其他拉丁音樂就是爵士樂」,是嚴重的誤解。
因為真的,不太爵士,就是 Salsa, Tango, Lating 等各自獨有的風味。
在 60 年代以後,許多爵士音樂家開始演奏森巴,森巴因而發展成為一種標準,如同爵士樂一般。在各種爵士樂風格中,森巴是最受一般大眾歡迎的曲風,使得「 Bossa Nova = Jazz」這個公式深植人心。現今的 Bossa Nova 在其演奏形式上已完全成為爵士樂的一種要素,並被接納為爵士樂的主流之一。
「Ono Lisa 小野麗莎 = Bossa Nova」也是一大常見錯解,只是當年唱片公司在日本和台灣有大力宣傳,造就在台日文化地區,容易有這個錯解。
第五章 Fusion,爵士樂的融合
1970年代
(待續),或者就不特別整理了,因為
- 都融合了啊!各種風格呀。
- 筆者愛聽、最常聽、建最多在播放清單裡來直播的爵士樂,八成都是 Fusion 以前的類型。
沒辦法,太多經典曲和傳奇樂手了。
[…] […]